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8:03 点击次数:201
1986年12月25日,黄克诚将军躺在病床上,已病入膏肓。在医生和家人一再劝说下,他坚持拒绝一切治疗。面对妻子和护卫员的泪水,他虚弱地说:“我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不必浪费国家的资源,这些药留给更需要的人吧。”说完这些话后,他陷入昏迷,三天后,黄克诚将军去世。
为了纪念黄克诚在抗战和革命期间作出的杰出贡献,党中央决定举行追悼会,并安排专人根据他的生前事迹写悼词。黄将军的亲卫员拿到悼词草稿后,将它递给黄克诚的妻子唐棣华,并感慨道:“黄将军生前从未为自己争取过什么,现在他走了,我们应该为他发声。”
然而,唐棣华看完悼词后,轻轻叹息:“你说得对,老黄生前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,我们还是尊重他,删去悼词里那几句话吧。”那么,唐棣华到底删去了哪些话?她为何如此坚决地表示黄克诚从未有过要求?
展开剩余82%黄克诚,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永兴县。家境贫寒,幼时常常食不果腹,但他聪慧好学。1922年,年仅20岁的黄克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,学费是家里人通过卖掉一担谷子凑齐的。在学校,他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熏陶,决心投身革命。
黄克诚的革命生涯从北伐战争开始,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,他一路冲锋陷阵,勇敢异常。32岁时,他因表现出色,被提拔为红军第五纵队、第八大队的政治委员,跟随彭德怀征战沙场。尽管黄克诚因为视力问题被戏称为“黄瞎子”,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令每一个士兵都心服口服。彭德怀曾批评他:“黄克诚,你作为指挥员,下次打仗不能总是冲在最前面,敌人一看你的眼镜就知道你是带队的,第一枪会冲你打!”然而,黄克诚依旧直冲前线,尽管如此,他也因此赢得了战士们的极高敬意。
黄克诚的性格十分直率,有时甚至过于坚持原则。在1931年的富田事变中,黄克诚公开提出不同意见,甚至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也没有动摇。最后,彭德怀亲自求情,才让他幸免于难。对于黄克诚来说,既便是面对彭德怀的劝告,他依旧不为所动:“明知不对,宁可死也不闭嘴!”
黄克诚的坚韧不拔也体现在了他与妻子唐棣华的婚姻生活中。唐棣华比黄克诚年轻16岁,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,她早年接受过良好的教育。1937年,19岁的唐棣华放弃家中的安逸生活,投身革命,经历了卢沟桥事变后的艰难岁月。她在延安、阜宁等地开展革命工作,最终与黄克诚相识。
他们的相识充满了书香气息。黄克诚身边总是带着一个皮箱,唐棣华好奇地发现,这个箱子里装满了书籍。作为一名书痴,唐棣华对黄克诚的这个小小“爱好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两人因此产生了更多话题,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。后来,在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撮合下,他们喜结连理。
黄克诚的婚礼十分简朴,他在新婚之夜向妻子唐棣华提出了三项约定:“第一,凡事以党的利益为首,抛开小家为大家。第二,由于我工作繁忙,可能无法顾及你,希望你理解并以我的工作为先。第三,军令如山,你不能过问军中的事务。”唐棣华沉思片刻后答应了他的请求,并表示会全力支持他,两人相视一笑,心中无比坚定。
1949年,黄克诚接受毛主席的任命,带领一批干部南下,担任湖南省委书记。毛主席对黄克诚的信任,源自他一贯的严谨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。他曾在天津接管工作时,凭借出色的管理能力,迅速恢复了当地的正常秩序。而在湖南工作期间,黄克诚面临了十年一遇的大水灾,黄克诚几乎每天都会亲自走访灾区,了解民众的困境。
然而,生活中的黄克诚并非无所不知。他的家教十分严格。一次,他的大儿子因为看到护卫员吃到馒头而向父亲求要,黄克诚气愤地夺过馒头,批评孩子:“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,不能拿公家的东西,更不能要求别人给我们。”他还专门找妻子唐棣华叮嘱,要严于律己,教导孩子们要明辨是非,不能依赖公家的资源。
从此,黄克诚的家庭生活保持着一种严谨而节俭的态度。他从未因职务的高低而改变自己的原则,也一直教育子女要自力更生,绝不依赖父母的背景。黄克诚于1985年因身体原因辞去了所有职务。1986年,黄克诚在弥留之际拒绝了所有治疗,坚持将药物资源留给他人,最终于12月28日去世。
黄克诚一生简朴,始终保持节俭生活作风,不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,他始终如一地为党和人民服务。他的家族严格遵循他的家风,后代没有一个参军,全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。
发布于:天津市